close

  南方日報“行走東西北·公路上的廣東”東行組,從廣州出發,沿著廣惠、深汕高速向東走。去年,廈深鐵路全線通車,潮莞高速汕尾段動工,通往粵東的路網正在擴張提速。一路走來,可以看到產業沿著高速從珠三角向粵東一路轉移的路徑。
  從廣州沿著廣惠高速往惠州方向行駛,兩個多小時就能抵達東莞鳳崗(惠東)產業轉移工業園。“廣惠高速的惠東北出口就在我們園區裡面,潮莞高速惠州段也經過我們園區,這可以說是我們園區最大的優勢之一。”提及園區的交通條件,工業園管委會主任鐘啟章臉上不無自豪。
  地處珠三角與粵東連接地,這一產業園區經歷了從“行路難”到交通四通八達,從“招商難”到投資商蜂擁而至的戲劇性變化。一個“小”園區的發展歷程,折射出的是廣東“大”交通格局優化所帶來的深遠改變。
  離開惠東縣,沿著深汕高速行駛約一個半小時,就到達汕尾市區。這條上世紀90年代就已建成的高速公路,如今仍然是汕尾唯一一條通車的高速公路。在粵東西北迎來又一輪建設熱潮的當下,這條雙向四車道的高速公路似乎已經無法承載這片土地的發展速度。
  可喜的是,隨著汕尾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進程的加快,汕尾交通落後的現象正在漸漸轉變。去年,廈深鐵路全線通車,潮莞高速汕尾段動工……這些交通“大事件”都在影響著這座年輕城市的新格局。
  走進惠東
  產業園路網直接連上高速
  交通改善引來倉儲基地落戶
  在園區內一座大型工廠的廠區里,鐘啟章告訴筆者,這家華源軒傢具有限公司是首批入駐園區的企業之一。“園區現在的條件比起以前有很大改善,設施齊全了,員工生活也便利很多,我們很多員工下班了就喜歡坐接駁巴士去縣城逛逛。”華源軒傢具有限公司事業部經理汪建國說,2007年,他從位於深圳的總公司調入惠東園區,“剛調入園區時,園區路燈都還沒完全安裝好,通往縣城的接駁車輛也十分不便,員工想進縣城休閑一趟都有困難。”
  時間切換到7年後的今天,如今的園區硬件條件早已今非昔比。在園區內驅車奔馳,馬路寬敞,道路配套設施也十分齊全。對於華源軒傢具公司這樣嚴重依賴物流條件的企業來說,更重要的改變是廣惠、潮莞兩條高速公路的相繼通車所帶來的便利。
  據介紹,華源軒傢具有限公司的產品是由公司的物流倉庫發往東莞和順德樂從,再由這兩地發往全國。“我們原先的物流倉庫主要在深圳,車輛走廣深高速,常常堵車堵得一塌糊塗”。2010年,公司將位於深圳的物流倉庫遷至惠東園區,倉庫占地近4萬平方米,如今每天的出貨量價值三四百萬元。“這邊園區離高速公路近,交通方便,又不像廣深高速那麼堵車。倉庫搬過來之後,我們的物流成本節省了20%。”汪建國說。
  潮莞高速打通園區“經脈”
  事實上,在2006年園區成立之初的一段時期內,園區內招商引資工作曾遭遇過嚴酷的“寒冬”,園區內僅有包括華源軒傢具公司在內的兩三家企業,十分蕭條。鐘啟章告訴筆者,園區剛成立時,能依靠的只有距園區20公里的深汕高速公路和當時還未改造的324國道。
  隨著廣惠高速的通車,園區的發展漸漸有了起色。鐘啟章介紹,2008年與園區簽訂意向合同的企業出現了“井噴”,達到了30多家。2011年,潮莞高速惠州段連通惠東,更是為園區的發展打通了“經脈”。鐘啟章驚喜地發現,曾經令園區十分煩惱的招商引資問題一下子變得容易了。
  “潮莞高速惠州段一通車,就吸引了很多深圳技術含量高的企業過來。”鐘啟章說,“以前園區企業要去鹽田港,得穿過縣城才能上深汕高速,現在園區可以通過潮莞高速連接上深汕高速,對企業物流來說方便多了。而且,通往東莞也只要半個多小時。”隨著入園意向企業的增多,園區自身也漸漸有了底氣,“剛開始招商引資的時候,曾經引進過一些低端企業。如今園區漸漸壯大,我們開始對入園企業進行嚴格篩選,並將一些技術含量低、高污染的企業拒之門外。”鐘啟章說。
  據統計,截至今年4月,園區累計簽訂入園合同項目124宗,涉及總投資額229.95億元,其中投產項目45宗,投資額84.3億元,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7.88億元,並已初步培育形成了製鞋、機械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等多個產業集群。
  為園區帶來交通便利的並不僅限於高速公路。去年12月,廈深鐵路正式通車,位於惠東縣稔山鎮的火車站成為了該縣的又一交通樞紐。“現在我們去福建、上海出差就不用去機場了,一些外地員工回老家也方便很多。”汪建國說。
  如今,園區面臨的難題已經從缺少企業入駐變為缺少企業用地了。據瞭解,目前該園區的建成面積已經超過50%,並面臨著園區用地緊張的問題。“現在我們急需擴園,但是擴園手續相當複雜,這就影響到一部分意向企業的入駐。”鐘啟章表示,對園區用地的限制正在制約著園區的發展,希望這一問題能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記者手記
  交通優勢還需轉化為發展優勢
  初到東莞鳳崗(惠東)產業轉移工業園,印象最深的便是園區交通的便捷。一個產業轉移園區內有兩條高速公路出口,其中一個出口距離園區管委會僅數百米;園區還毗鄰新開通的廈深鐵路,離廣深、潮汕地區的距離被進一步拉近,用“四通八達”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然而,僅僅依靠交通優勢,並不能決定一個園區的發展。經歷了早期園區招商之難,也嘗過投資者蜂擁而至的喜悅後,惠東產業轉移園區的管理者們似乎更懂得如何合理地管理一個工業園區。在早期由東莞鳳崗轉移到園區內的企業中,有一部分屬於技術含量較低、污染較高的企業,園區管理者對此也並不諱言。隨著園區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越來越大,園區開始有了“底氣”,並對入園企業進行篩選,引進技術含量高、產業附加值高的企業。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園區的這一做法也促進了自身發展良性循環的進程。
  日前,根據省委、省政府部署,東莞鳳崗(惠東)產業轉移工業園建設由莞惠共建調整為自建,惠州擬安排經濟發展較快的大亞灣區幫扶惠東縣。可以預見的是,園區仍將繼續把交通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推進產業園區持續健康發展。
  南方日報記者 範琛通訊員 賴國文 劉冠軍 發自惠東
  走進汕尾
  借“東風”打響交通突圍戰
  如“獨木橋”般的深汕高速
  在汕尾市交通局,局長陳壯勇攤開汕尾市交通地圖,指著一條橫貫汕尾市的高速公路感慨地說道:“十多年了,汕尾的高速還是只能靠這條老路……”
  陳壯勇口中的這條“老路”指的是深汕高速公路。這條雙向四車道的高速公路修建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仍是汕尾唯一的一條高速公路。
  據陳壯勇介紹,汕尾境內的公路通車裡程雖然達5852公里,但公路建設等級低,硬件條件較差。汕尾境內的一級公路有110.6公里,占公路通車裡程的18.9%;高速公路171公里,僅占公路通車裡程的2.9%。
  “如果沒有振興粵東西北的這股‘東風’,汕尾不知道要到哪年才能建起新的高速公路。”去年,連通粵東地區的潮惠高速公路正式動工,計劃於2016年底完工通車。“按照計劃,這條路本來要到‘十三五’時期才動工的。”陳壯勇說。
  在汕尾市交通地圖上,筆者看到,深汕高速公路貫穿海豐、汕尾市區和陸豐三地,而北邊的陸河縣還是高速公路的“空白地帶”。據瞭解,明年潮惠高速將連通陸河,經過該縣7個鎮中的6個。同時,該高速公路也將貫通海豐縣北部,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更深遠的交通規劃正在進行。長期以來,汕尾缺少一條南北縱向的高速通道。隨著新港區建設的逐步開展,汕尾迫切需要一條縱向的疏港通道作為港口配套設施以輻射內地。陳壯勇介紹說,按照規劃,這條高速將於明年動工,建成後將把汕尾港區和梅州、江西連通起來,成為連接廣大內陸的重要出海通道。
  遭遇“買票難”的廈深鐵路
  通往粵東,在深汕高速“獨木橋”外,去年新開了一條客運大通道——廈深高鐵。
  從汕尾市區往東北方向行駛,約20分鐘就能抵達廈深鐵路汕尾站。與去年12月剛通車時相比,如今的汕尾站面貌已大有改善。
  走進火車站站廳,站長謝林君迎了出來。謝林君告訴筆者,火車站目前已進入暑期繁忙期,近期日均客流量在2000人左右。
  據統計,自廈深鐵路開通以來,截至4月16日,汕尾站日均客流量僅為千人左右,深圳北站日均客流量則達到了約2萬人。“購票難”或許是汕尾站客流量較少的原因之一。在採訪過程中,不少當地市民反映,汕尾站通往潮汕和廈門的火車票還好說,去深圳和廣州的可謂“一票難求”。在汕尾站的售票廳,筆者看到,兩天內去往廣州、深圳的火車票已經售罄。
  受“買票難”影響的並不只是汕尾站,還有廣深往來潮汕地區、福建的交通要道——海豐縣鮜門鎮。去年底,廈深鐵路通車,在汕尾設有3個站,鮜門站就是其中之一。
  只是,被寄予厚望的廈深鐵路鮜門站似乎並沒有發揮預想中的作用。筆者發現,整個鮜門站候車大廳內只有寥寥幾名乘客。鮜門鎮黨委書記李錦梅告訴筆者,鮜門站同樣存在“購票難”的問題,“一是由於經過鮜門鎮的班次太少,二是由於旅游公司承包了一部分車票,導致剩下的票源不足”。
  可喜的是,隨著汕尾新區獲省政府常務會批准,鮜門鎮被納入新區範圍,並被定位為特色休閑區,新一輪建設正在這座小鎮上拉開帷幕。新區規劃提出,要發揮深汕高速服務區和廈深鐵路鮜門站優勢,大力發展濱海旅游,推進鮜門藍色驛站建設。據瞭解,一座綜合性服務區將於下個月在鮜門動工,這也是新區規劃發展的內容之一。“我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通過鮜門站來到鮜門,感受這裡的魅力。”李錦梅說。
  ■記者手記
  完善配套設施不可忽視
  與廈深鐵路通車時相比,如今的汕尾站硬件設施大部分已建設完畢,但遺憾的是,最重要的“軟件”部分——接駁巴士還未完善。
  要想讓一處交通樞紐起到帶動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除了樞紐本身條件要過硬,與其相關的配套設施也必不可少。汕尾雖擁有豐富的海洋旅游資源,汕尾站離紅海灣旅游區也很近,但乘坐廈深鐵路到紅海灣旅游的游客卻並不多。除了“買票難”之外,接駁巴士的缺乏也是重要原因,這就制約了廈深鐵路帶動當地旅游發展的功能發揮。
  在粵東西北欠發達地區,因配套設施不完善制約當地發展的情況並不罕見。以鮜門為例,汕尾新區的宏偉規劃已將這座小鎮劃入新區版圖。然而,筆者在採訪過程中瞭解到,“飲水難”問題正在制約著鮜門的發展,當地約兩萬居民已經歷了長達3年多的缺水期。雖然當地政府曾通過招商引進了深圳大中華國際集團(中國)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水廠輸水管道,但由於水廠缺乏有效管理,居民只能長期購買山泉水飲用。當地一名政府官員感慨道:“飲水問題不解決,鮜門鎮的發展就提不上勁。”
  珠三角地區的繁榮發展,離不開其完善的配套設施與服務。同樣,這一問題在粵東西北地區也不應被忽視。
  南方日報記者 範琛 洪繼宇通訊員 謝錫城 謝立群 餘作成 發自汕尾
  報道反響
  交通利好拓寬發展空間
  《南方日報》7月14日《粵東北與珠三角之間“鴻溝”正消弭》的報道,在河源與梅州引起強烈反響。
  龍川縣工業園管委會主任張波認為,正如《南方日報》的報道所言,高速公路等“硬件”優化之後,地方配套路網完善、政府服務、招商模式等“軟件”也需跟上,否則交通優勢只是一個“優勢”。龍川縣交通運輸局局長袁鋼華則表示,雖然目前有河梅高速公路經過,但僅輻射南部幾個鎮,中北部還有20多個蘇區鎮70多萬人無法受益,縣域公路佈局不平衡問題十分突出,使得龍川中北部老區經濟發展受到制約,龍川急需補上中北部交通網“短板”。
  大埔縣委辦調研室副主任張榮強告訴筆者,梅大高速去年通車至大麻,圓了山區人民多年的高速夢。隨著梅大高速二期及東延線今年全面開通,以及未來梅潮、大漳支線等出海出省高速公路建成,大埔可實現1小時內直達出海口——潮州港,將直接進入“海西經濟區兩小時經濟圈”,大埔也將由“省尾邊角”變身為“融入海西區、對接汕潮揭”的橋頭堡。
  交通利好將給大埔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寶豐陶瓷董事長郭福瓊表示:“梅大高速目前開通至大麻,其價值是無法衡量的,特別是大埔把交通公路佈局規劃與產業園區建設、城鎮擴容提質和文化旅游健康產業發展等進行有機結合、無縫對接,對於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陶瓷產業、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快旅游開發、方便山區群眾出行具有更廣泛的意義。”
  連日來,大埔縣大麻鎮十里荷塘蓮香、百畝玫瑰紫薇、千萬葵花勝景的30里美麗鄉村田園風光吸引了不少來自珠三角、潮汕地區的游客前來觀賞,古鎮大麻瞬間熱鬧了起來。“高速的開通讓游客來這裡更方便快捷了,梅州城區到大麻只需30分鐘。”大麻鎮旅游辦主任鄭純如是說。
  南方日報記者 唐柳雯 甘超強 柯鴻海
  通訊員 劉偉東 丘佳納
  總策劃:張東明 王更輝 王垂林
  統 籌:郭亦樂 郎國華 張翼飛 韓浩
  執 行:陳韓暉 金強  (原標題:快速交通體系 改寫經濟版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l74sluvc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